查看原文
其他

“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” | 父母的自恋幻觉会破坏亲密关系(文末福利)

武志红 社会学了没 2020-09-12
还有129天陪伴2016,一起走过64.7%

今天,你社会学了没?


推荐

作者:武志红

来源:选自《自私的父母》

编辑:

唯蓝


社长说

——为什么大人都不挑食?

——他们买的都是自己爱吃的,还挑什么食?


●  

“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” 

父母的自恋幻觉会破坏亲密关系


自恋幻觉的投射无处不在,最集中的表现领域并不是政治或社会领域,而是亲子关系和情侣关系。


亲密关系中的“我的一切都是为了你”,貌似是将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,但他们之所以对别人那么感兴趣,不过是渴望将自己的自恋幻觉强加给别人而已。无论是在社会领域,还是在私人领域,将注意力收回到自己身上,明白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,并彻底为自己的选择负责,都是极为重要的一点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放下对别人的控制欲望。


需要强调的是,这里所说的“付出者”并不是什么利他主义的付出,我们最初做一件事时,都以为自己是在付出,在满足别人的需要,关键是付出方式的差异而已。


投射性认同带来的最大问题是,我们在限制别人的行为方式,而且还是在幻觉中限制别人的行为方式。我做了A,我这么辛苦,我不说你就应该知道我要你做B,否则,你就是不爱我,你就是不尊重我的付出。


读历史类小说时,我发现,那些大权在握的人,最喜欢玩这种游戏,他们渴望自己不说属下就应该知道自己想要什么。如果某个属下能做到这一点,他们会倚重他,如果某个属下做不到这一点,他们会疏远或打压他。这不过是自恋幻觉的游戏罢了,他们渴望将自己的幻觉强加给别人,但自己说了别人才知道该怎么做,和自己不说别人就知道该怎么做,那种感觉的差异就大多了。


亲子关系中,父母常使用的逻辑是:我对你这么好(A),你必须听我的(B),否则你就不是好孩子(C)。


许多父母的A是比较明确的,即他们的确是在付出,他们甘愿为孩子付出一切看得见的利益,如金钱等物质利益,或时间和精力等精神利益。有些父母的A则不明确,在外人看来,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极度缺乏耐心,甚至会严重虐待自己的孩子,但是,和前面那种父母一样,这些父母一样会认为自己对孩子有极大的付出,譬如,我给了你生命,我认为这个付出就足够了。


付出的多与少是一个问题,而接下来的问题则是,父母对B有多执着。有些父母的自恋幻觉要轻,用通常的话来说,这些父母比较民主,控制欲望不是那么强,甚至没什么控制欲望,那么,他们的B就很轻,既不刻意要求孩子要听话,对孩子要做什么也没有刻意的期望,而孩子会觉得在和父母的关系中没有压力。




这样的父母,C也就不大存在了,他们很少对孩子实施惩罚,既没有主动的惩罚,也没有被动的惩罚,所谓被动惩罚,也即通过伤害自己来控制孩子。


但是,如果父母对B很执着,即不管A如何,他们都在头脑中限定了孩子的行为方式,相应的,孩子会感觉自己的空间被限制住了。这种被限制感,有时来自父母的主动惩罚,有时则来自父母的被动惩罚,而那些控制欲望极强的父母则会使用双重方式,先是使用主动惩罚,如果主动惩罚无效就会使用通过伤害自己来控制孩子。


我了解过很多这样的例子:一直以来,孩子都觉得自己父母堪称完美,但突然之间,一切都改变了,父母变成非常可怕的人,会使用一切方式迫使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思来做事。


通常,这都是投射性认同的典型例子。父母先是付出A,在这方面,他们简直是不遗余力,毫不吝惜地将自己的所有资源给予孩子,而孩子也回报了他们想要的东西——听话。然而,发生了一件事情,这件事情可能很大也可能根本不起眼,其表现都是,孩子没有按照父母的意思去行动,即没有回报父母以B。


这时,父母便会使用C,要么否定孩子,要么压制孩子,一开始的力度通常都不大。但孩子想捍卫自己的选择,不想听父母的,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。这导致了父母使用C的力度不断加强,而最终导致了恶性循环。


自恋幻觉势必会破坏亲密关系


一个男子一直都是父母的乖宝宝,他和父母的关系也一直很融洽,他向妈妈承诺,如果谈恋爱了一定会先告诉她。


一开始他也的确是这样做的,但后来的一次恋爱,他一直瞒着妈妈,直到妈妈发现后才不得已告诉了她。妈妈不答应他和这个女孩来往,暗示儿子听她的,而儿子先是答应,但仍然偷偷和那个女孩交往。妈妈感到不爽,开始明确表达意见,发现这样还是不行后,不断加大施加压力的力度。最后,她向儿子发出威胁,如果你不和这个坏女孩断绝关系,我就和你断绝关系。


我和这对母子聊了约两个小时,这个妈妈几次说到,儿子偷偷和那个女孩交往令她非常愤怒,她觉得被背叛了。这才是问题的关键。


表面上,这个妈妈认为那个女孩很“坏”(除了她这样看外,别人都不这么看),实际上,是她的自恋幻觉被破坏了:我对你付出了这么多(A),你要按照我的意思来(B),否则,你就会受到惩罚(C)。她愿意为儿子付出一切乃至生命,但这样做的一个交换条件是,儿子要把生命交给她支配。


这种自恋的愿望,势必会遭到挑战,因为大家都自恋,每个人都想活在自己的意志里而不是他人的意志里。


夫妻关系中,这种恶性循环也很常见。刚开始建立一个亲密关系时,多数人都乐意付出,但慢慢的,疲倦了,出现所谓的审美疲劳了,有时还有深深的绝望感。


这是因为,刚开始建立亲密关系时,我们对自恋幻觉很有信心,啊,我终于找到了一个梦中情人,她(他)和我想象得一模一样。于是,自己信心百倍地付出(A),同时渴望对方按照自己的想象给予回应(B)。但是,这种梦幻感一定会被破坏,因为对方势必不是按照你的想象来行动的,她(他)总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爱你。无论我们怎么努力,这一点都不会改变。


当发现不能获得B时,我们会发生冲突,所谓冲突,就是在表达C。但冲突并不能真正将对方纳入自己的幻觉世界。最后,我们累了,所谓累,是我们觉得这套ABC的游戏玩不下去了。这时,有些人会改变自己的那一套逻辑,而接纳对方的真实存在。对此,我们会说,他们磨合成功了。




有些人对自己的逻辑非常执着,他们会将C发展到极致,会一味地谴责甚至攻击对方,认为他们辜负了自己的付出。


自恋幻觉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,这是在压制对方的存在感,最终导致对方试图远离自己,而损害了关系,这是我们陷入孤独感的根本原因。


怎样才能打破自恋幻觉呢?一个关键是,彻底明白自己开始某事的初衷不是为了别人,而是为了自己,这是自己的选择,所以是自己为这一选择负责,而不是别人为自己负责。


这个逻辑就斩断了ABC的三个环节的纠缠。既然我做A是为了自己,那么B就不存在了,而我也就无从发出C的信号了。


你永远有一个选择范围


一个读者给我写信说,她就要大学毕业了,父母希望她回到老家所在的一个城市,而她想去其他城市,但她很清楚父母的控制欲望很强。父母不仅轮番给她做工作,还叫了亲人和她的朋友给她做工作,用种种方式向她施加压力,现在她虽然不情愿,但还是倾向于回老家了。


我回信说,回家也罢,去其他城市也罢,你必须明白,这是你的选择,而不是你父母的选择,所以是你为这个选择负责,而不是你的父母、亲人或朋友。


这封信对她犹如当头棒喝,将她从恍惚状态中拉了出来,她开始认真地为将来做各种考虑,并最终倾向于坚持自己的意见。她知道这会引起父母的埋怨和谴责,以及亲朋好友的不理解,但她决定承受这一切。


很多时候,我们所谓的屈从于别人的压力,其实是逃避责任。这里面也藏着一个微妙的自恋幻觉的游戏:我为你考虑(A),你也要为我考虑(B),否则你就是不爱我,你就该为我的人生负责(C)。


具体到这个女孩身上,她已经潜藏着一个逻辑:我为父母考虑,父母就要为我的人生负责,如果未来我的人生有痛苦或不幸,那这不是我的原因,而是父母替我做选择的原因。


没有谁真正能替你做选择,因为所有的选择都得通过你自身。所以,在任何情况下,你都有选择权。




当然,我们的选择范围会有差别,如果没有人给我们施加压力,我们的选择范围就很宽,如果有重要人物或强权人物给我们施加压力,我们的选择范围就会很窄,但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形下,我们都是有选择的。


霍金的身体彻底瘫痪,但他还可以选择成为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,甚至我们会发现,尽管我们以为他的选择范围很狭窄,但他却对自己拥有的选择范围非常感恩,而一旦他开始这样做,他的这个选择范围就会出现不可思议的扩张。


说得极端一些,即便你只有死路一条,你也可以选择死得有尊严。


那些强者,总能在极端情形下找到自己的选择范围。相反,所谓的正常人,倒很容易觉得自己无路可走。当我们被迫服从于别人的意志时,其实都是在将自己生命的责任推卸给那个人:我既然听从了你的选择,你就该为我负责,我的生命中的痛苦就得由你负责。


检验我们是否为自己生命负责的一个简单标准是:我们是否在抱怨。抱怨就是自恋幻觉的C部分。如果C产生了,那前面势必有A和B。正如这个女孩,她对父母的埋怨是C,而她的初衷A则是“我顺从父母的渴望”,她的渴望B则是“父母认可她且为她的人生负责”。


有些时候,我们的选择范围的确很窄。假若这个女孩的妈妈说,如果你离开我们,我就自杀,而且她真的会去自杀,那么这个女孩的选择范围就非常狭窄了。


但这时,她仍然可以选择说,我情愿留下来,我愿意这么做,这是我自己的选择。


这样做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打破妈妈的自恋幻觉,因为自恋幻觉的三个步骤是:我选择了A,我渴望你回报B,否则我就实施C。这三个步骤中都藏着“我要如何”的逻辑。


即,自恋者认为是自己在掌控局面,假若我们说,我这么做是我的选择,这就是说,是我在掌控局面,就可以打破自恋者的幻觉。并且,当你这样做时,自恋者的“否则”信息也无从发射了。


所以,我想,无论是在社会领域,还是在私人领域,将注意力收回到自己身上,明白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,并彻底为自己的选择负责,都是极为重要的一点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放下对别人的控制欲望。


并且,一旦我们能做到这一点,我们就会真正尊重自己的生命,尊重自己的选择范围,懂得感激已拥有的一切,从而可以更深沉、更踏实地活在当下,活在真实的世界里。




相反,当我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别人身上时,你的世界,就很容易是一个怨气冲天的世界。


1

如果你也曾感受到亲密关系中的自恋映射

或曾在亲密关系中被爱裹挟

那么

对方向你扔了一个团购福利!!! 


《自私的父母》


《登天的感觉》作者、著名心理学家岳晓东真挚推荐!著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作序推荐!哈佛心理学教授、多位咨询师推荐必读!《自私的父母》全新增订版!改善与父母的亲子关系,也是为了与自己的孩子更好地相处!


团购信息【限时48小时】


出版社:北京联合出版公司

品牌:斯坦威(STANDWAY)

原价:38元 /京东、当当:28元(不包邮)


我们的团购价:26.9元(包邮)


团购截止日期:2016年8月25日24:00

快递时间:2016年8月26日


更多团购信息及书目详细介绍

请长按下方二维码进入



这是可爱的二维码

戳左下角的原文链接也可进入团购页面么么哒


●  

1

没错,

我们就是这样福利爆棚的贴心公社!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